------重走胡金魁陪同斯诺陕北苏区采访路之一
今年3月,得知延安鲁艺将举办成立85周年纪念活动,全国各地的鲁艺联谊会会员踊跃报名参团,拟于4.8开赴延安。2003年,我们曾经访问过延安。路途遥远,犹感西天取经。这次如果再去,何不借机,重走斯诺1936年采访陕甘宁之路?这久埋心底的愿望跃然而升。 中央红军抵达陕北一年多里,转辗至延安的一路上,也留下父亲胡金魁的足迹。这条路与与斯诺之路有叠合部分。一走两相会,会见斯诺,会见父亲,不负重走一趟西天。看看斯诺采访87年来的沧桑巨变,斯诺书中写的那黄土高原,那古风纯朴的人们现在的风貌。当须荡之情,游心恣所欲。夙愿在心,西行却是随性而起。
着手选择要到访的地方,查询各地主要参访的内容,拟出日程表。87年来,还没听说有人系统地重走过此路,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版可提供。上车伊始就遇到了难题。在武汉,查不出西部市级以下各地间的距离和区间交通工具,也查不清道路状况。当然,很有可能是我们的硬件软件水平问题。计划内有10个地方,能按部就班地顺利地安全地走下去吗?一下子没了准。
动念初起时,只告诉了北京一位记者,他熟知红军和长征史,也是斯诺的粉丝。他发过一幅各方面红军队伍不同时间里走完长征的汇总图,出发点和路线一目了然。他十分支持,立即介绍我们与居住西安的、著名的斯诺和海伦问题研究专家、学者、作家安危先生联系。他特别告诉说,安先生已逾80。接安先生的第一封回信,他说将尽力协助。安先生又先后推荐了西安中侨国旅的、专门组织红色研学的经理王博涛、宁夏的斯诺研究者杨文元先生关照。日程不知不觉竟改了四稿,直到4月初,未能定稿。杨文元先生和王博涛先生几乎无奈地跟着我们过沟翻坎,时时不已。困境之下,向鲁艺联谊会会长,也是这次的访问团团长求救。她介绍了在延安鲁艺的G先生帮忙。这让我想到延安纪念馆一位退休的D女士。他俩先后回信,给出从延安赴要访地的交通发车的大致情况,但都表示,要么平时不乘大巴;要么退休多年,不知实际情况。后来证明,他们的担心是对的。汽车时间表是疫情前的,现在已没有定时大巴。瓦窑堡和安塞之间还没有通大巴。现在的主要交通方式,要么自驾,要么以“拼车”替代。这是到了延安第一天下午,了解到的情况,是后话了。
本来,准备在计划确定后,特邀北京那位红军铁粉一起走西北。不料,一路的食宿、交通、走访项目、地点,都无法掌握。不禁怀疑,能准时到达计划中的每一站、最后顺利按时到西安吗?条件比较艰难,路况未可叵测,自己都还没有经历过,怎可为难他人,麻烦他人。于是就两人,仅特地去换了一部手机的电池,没再添置其它什么探险和通讯装备。与电视里看到的,走长征路的大小部队互搀互助,可真不能比。
鲁艺联谊会大团4.8晚启程。武汉和延安没有直达飞机。我们第二天乘机经太原,下午转抵南泥湾机场,与大团汇合。
准备日程中,安先生问:你们此行目的是什么?是呀,光忙着做计划了,这个问题问得及时,是要忙中有序,好好思考一下了。重走胡金魁陪同斯诺采访之路,旨在重温老一辈革命者的为国家、为人民忠贞不渝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斯诺的求真求是精神;在新的时代,将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。同时希望能以斯诺采访的真实的历史旧址为主线,深入解读革命历史遗迹旧址的内涵,力求与共同的斯诺、斯诺前夫人海伦的爱好者们,取得新的研究进展。
再次重读了斯诺的著作《红星照耀中国》,重温了红军自1934.10开始长征,到1936.10斯诺来访这一段的中国革命史。阅读了军事科学院编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《六十年大事记(1927-1987)》 ,《陕甘边根据地研究》等资料,参阅了瓦窑堡会议资料、美国记者哈里森. 索尔兹伯里著《长征---前所未闻的故事》、新华书店1949.7出版的红军长征故事等。了解到1935.10.19中央率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北吴起镇,正式作出建立西北的苏区领导全国的大革命的战略决定。确定张闻天等带领中共中央机关先到瓦窑堡,解决陕北苏区错误肃反问题。毛泽东、周恩来、彭德怀南下指挥取得直罗镇战役胜利,为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。1935.12.17至25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瓦窑堡会议,作出了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政策的决定,通过了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。会后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。1936.2月至5月,根据瓦窑堡会议确定的战略计划,红一方面军主力进行了东征战役,新增红军约8000人,在山西20几个县开展了群众工作,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在全国政治影响。75天后撤回陕北。在东线坚持游击战争保卫陕甘根据地同时,5—11月,红一方面军主力发起西征战役,占领定边、环县、豫旺、盐池、同心等城镇,开辟了纵横各约200公里的新区,与陕甘宁边区连成一片,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,也为策应红军2、4方面军北上创造了有利条件。6.21,国民党军袭击瓦窑堡,中共中央撤离。7.3,毛泽东等移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首都保安(今志丹) 。毛泽东等就是在保安接受了斯诺的采访。这样就进一步厘清了红一方面军到达吴起镇,中共中央机关进驻瓦窑堡,到毛泽东等移驻保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先后次序和相互关系。对斯诺即将访问的苏区大环境,大背景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把握。
同时,看了安危先生撰写的关于海伦的多本著作《伟大的女性》《海伦研究文集》等,及对安危先生斯诺海伦情结的介绍,如《安危文集》等;国内其他作家的如《架桥者》、丁晓平的《记者之王》等斯诺、海伦传记;日本作家石川祯浩的《红星》 (北大出版社);两个斯诺自己写的关于中国的其它书籍,如《延安采访录》等等。
关于斯诺到访,和胡金魁陕北经历,传闻中有哪些疑问或疑点,是我们自己也需要了解的?在拟订的9个参访地点中,父亲曾随中共中央机关先后抵达过,或工作过。其中,瓦窑堡,斯诺1936年没有到过(是完全没有关联吗?经历了实地时空穿越的旅行,结合翻阅资料,读到与瓦窑堡有关的新推测)。瓦窑堡初建时的招待所,有旧址可寻吗?洛川三原红军联络站旧址能找得到吗?国民党方面的联络人员是谁?他们当年有什么记录留存下了吗?父亲跟随周恩来到西安,参与和平解决事变时,有什么具体细节我们还不知道的吗?对父亲是从安塞还是从志丹(保安)开始担负起接待斯诺的,上述书中,或网上有不同说法。斯诺本人有明确记载。2019年峨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“红星照耀中国”中,采用了斯诺的说法。我们想了解的是:宋庆龄是何时、通过什么渠道通知中央斯诺要来采访的?转告了斯诺的采访提纲吗?对如何回答斯诺提问和接待斯诺,中央召开过会议吗?若开了会,作了哪些决定和安排?92天访问计划是怎么拟订出的?是哪位中央领导向父亲交付接待任务的?
阅读中,为斯诺和海伦的品格和精神深受吸引,为他们对中国、对中国人民的毕生热爱深受感动。在阅读中,出发。
相去万余里,行行重行行。路上兴奋,又有点忐忑。不过,也给自己打气:当年斯诺 、海伦各自到红区,不也都是没有现成的计划安排吗?他们不还是闖进去了吗?现在至少没有敌情围追堵截吧。凡事都有第一次,自个闖闖,顶多多绕点路,不会有太大损失。收获应该会更大。
春来多佳日,西望长安行。